全国加盟热线:18561686017

中国幼教定制化服务专家

学前教育即将落地,如何做好幼小衔接?

京华合木 2025年05月15日
京华合木 679671

学前教育法即将施行,其中第五章保育教育第五十九条:幼儿园与小学应当互相衔接配合,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。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,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,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。关于幼儿园禁止“小学化”的条款引发家长广泛讨论。


华东师范大学黄瑾教授团队发表的论文《教师主体在幼小双向衔接中的实践特征、现实困境与协同路向》中最大的感受是:现在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都存在观念冲突,甚至幼儿园与小学不交流,如何互相衔接配合?难怪家长加剧焦虑。


家长教育焦虑的表现:


上小学后,家长们对孩子学习的过度担忧,担心零基础跟不上课程,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等,小学语文每学期8个单元,每个单元学习6篇内容,数学每学期9个单元内容,每学期学习周期是19周左右,基本每天学习新的内容,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孩子,家长的焦虑有情可原。


目前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矛盾差异很大。


矛盾一:观念冲突,各执一词?


幼小教师对“衔接”的理解差异,正在成为孩子适应期的第一道坎。


1、学业VS身心:教师群体的“认知错位”

图片1.png


研究发现,教师群体大致可分为两类:一类更关注孩子的“学业发展”,另一类更关注孩子的“身心发展”。但这两类教师的占比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呈现明显差异。


这种差异背后反映分科教学与游戏化教育的天然矛盾:小学教师担忧“零起点”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,幼儿园则因“去小学化”政策陷入“教与不教”的困境。


2、家长参与:焦虑与不作为的两极拉扯

图片2.png


在分析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在哪些方面最不利于孩子时,两者的数据呈现出更有趣的现象。


这种认知偏差反映幼儿园教师希望家长不要过度焦虑、不要过度包办,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非学业;而小学教师则更担忧“家长不作为”,希望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。


矛盾二:课程断层,衔接变“断桥”

当幼儿园的“生活准备”撞上小学的“学习适应”,课程设计正在制造隐形鸿沟。

图片3.png

幼儿园:97.3%设置入学准备目标,但优先排序是“生活→身心→学习”


小学:93.3%设置适应目标,但核心聚焦“学习→生活→身心”


这种目标偏差直接反映在课堂上:幼儿园通过游戏培养综合能力,小学则需按学科标准推进知识体系。


矛盾三:双向衔接,为何沦为“纸上谈兵”?


图片4.png


调查显示:46.7%的幼儿园教师和43.5%的小学教师认为合作可能性低。表面高呼“协同育人”,实际却困于三大现实:


1、时间精力不足: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均疲于应对各种教学及行政类事务;


2、合作意识薄弱:缺乏校际共同体建设;


3、行政支持缺位:政策倡导多,落地保障少;

图片5.png


更值得警惕的是,当前的幼小衔接活动多停留在“幼儿园孩子参观小学”、“幼小衔接讲座”等较浅层次,而“联合教研”“课程共建”等深度合作形式占比不足10%。

图片6.png


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双方教师都面临时间和精力不足的困境——现有工作负荷已让他们疲于应付。此外,跨校、跨学段的教研合作不能仅靠教师层面推动,更需要建立校际协作机制。


如何开展双向衔接


1、树立正确观念,提升幼小双向衔接的主动性


幼儿园和小学共同树立科学的“双向衔接”观念,有助于保持幼小衔接过程的连续性,为构建和谐、稳定、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环境提供前提和基础。


首先,树立“儿童主体”双向衔接观念。儿童是幼小衔接工作的主体,应从儿童视角出发开展幼小双向衔接活动。


其次,树立“多方参与”双向衔接观念。需要幼儿园、小学和家庭在统一、正确的衔接观念引领下,为儿童提供和谐一致的幼小衔接教育环境。


2、构建教研共同体,加强幼小双向衔接的协作性


教育部发布的《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》中明确提出:“鼓励学区内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学习共同体,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、课程、教学、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,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。”构建区域内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共同体,是加强幼儿园和小学双向沟通交流与合作、提升幼小衔接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。


3、优化课程结构,增强幼小双向衔接的连贯性


科学实施幼小双向衔接课程,不仅能够促进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学习与发展,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转换,更能够为后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。


首先,构建完整、连续的幼小衔接课程结构。应从学前阶段教育中的核心经验和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小学低年级课程目标中的核心素养进行梳理,把握好从学前阶段核心经验向小学阶段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,构建完整、连贯的幼小衔接课程结构。


其次,提供全面、一致的幼小衔接教育课程。儿童在学前阶段积累的经验有助于他们进入小学后顺利适应新环境,若是后续小学阶段的学习与前期学前阶段积累的经验出现“断层”,则有碍儿童幼小衔接期的顺利过渡。


最后,创设专业、和谐的幼小衔接教育环境。幼小师资队伍积极进行沟通交流,做好家园共育和家校共育,共同为幼小衔接期儿童创设适宜的幼小衔接环境,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,为后续各阶段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。


参与讨论
总共0条评论

验证:

全部评论

青岛京华合木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鲁ICP备14029110号-1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