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加盟热线:18561686017

中国幼教定制化服务专家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媒体中心 家园共育 正文

关于幼小衔接家长工作坊的实践思考

京华合木 2025年05月23日
京华合木 129023

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,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从兴趣与体验入手。基于家长工作坊的实践探索,阐述如何以游戏为载体,构建趣味化的数学学习场景,帮助家长理解游戏与数学教育的联结,并提出具体策略,助力幼儿在玩乐中奠定数学基础,实现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


1、幼小衔接的挑战与游戏的价值


幼小衔接阶段,儿童面临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,传统机械式数学训练易引发抵触心理。而游戏作为儿童的天性语言,具备情境性、互动性与探索性,能有效降低数学学习的认知负荷。家长工作坊以“游戏为桥梁”的理念,引导家长突破“数学=计算”的刻板认知,通过设计生活化、趣味化的游戏活动,激活幼儿的数学思维,为其进入小学的系统性学习铺设基石。


2、游戏化数学启蒙的实践路径

(一)从生活经验切入,唤醒数学感知


案例:超市购物游戏

1.准备道具:仿真货币、商品价签、购物清单等。游戏设计:家长与孩子扮演顾客与收银员,模拟购物结算过程。数学要素渗透:数量对应、加减运算、货币单位认知。效果:将抽象数字与具象物品建立联结,培养估算能力与问题解决意识。
2.策略提炼:选择贴近生活的游戏主题(如烹饪、家庭采购、旅行等),将数学概念嵌入日常场景,让孩子在“玩”中自然感知数学的实用性。



(二)以多元感官参与,强化数学体验

 

案例:几何拼搭挑战

1.材料:磁力棒、七巧板、3D打印积木等。任务设置:合作拼搭指定图形/自由创作并描述结构。数学核心:空间想象、图形分解、对称感知。观察反馈:触觉与视觉协同促进空间智能发展,语言表述推动逻辑思维外化。
2.策略提炼:结合触觉、视觉、语言多维通道,设计操作性游戏(如拼图、测量、分类),使抽象概念具象化,增强数学学习的沉浸感。


(三)借竞赛机制激发,维持学习动力

 

案例:数学闯关擂台

1.规则:设置“数字迷宫”“时间挑战”“逻辑推理”多关卡,家庭组队PK。设计亮点:分层难度适配不同能力水平,即时奖励机制(如积分兑换小任务)。成效:竞争意识驱动主动探索,团队协作培养数学交流能力。
2.策略提炼:合理引入竞赛元素,通过目标分解与即时反馈,平衡挑战性与成就感,避免过度压力。

 

3、家长的认知转变与实践反思


1.从“旁观者”到“共学者”:工作坊通过角色扮演、游戏实操体验,帮助家长理解“游戏即学习”的本质,破除“游戏浪费时间”的误区。

2.个性化指导的必要性:针对不同性格与能力儿童,需灵活调整游戏难度与指导方式(如内向型儿童侧重独立探索,外向型儿童加强合作任务)。

3.持续反馈与调整机制:定期分享游戏案例与反思日志,形成“实践-反馈-优化”的闭环。
 



游戏化数学启蒙不仅是知识传递,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以下核心素养:

  问题解决能力:试错过程培养韧性思维;

  逻辑推理能力:规则理解与策略优化;

  合作与沟通意识:团队游戏中的角色协调;

  学习内驱力:趣味体验转化为自主探索动力;

  游戏桥梁的深层价值:超越数学技能的素养培育。


幼小衔接的教育需要家校形成合力,以游戏为纽带,将思维的培养融入生活点滴。家长工作坊作为实践载体,不仅传递方法,更重塑教育观念——让孩子在欢笑中触摸数学的本质,在游戏搭建的成长阶梯上,迈向更广阔的思维天地。


参与讨论
总共0条评论

验证:

全部评论

青岛京华合木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鲁ICP备14029110号-1 网站地图